歷史
歷史學是認識和闡釋人類社會發(fā)展進程及其規(guī)律的一門學科,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。歷史教學在中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初中歷史教學以《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》(實驗稿)為依據,高中歷史教學以《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》(實驗)為依據。各年級的歷史教學工作均應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,以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》(試行) 為指導。
通過歷史課程的教學,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和技能;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,培養(yǎng)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;認識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、進而理解歷史和現實的過程,同時也是主動參與、學會學習的過程;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,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社會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;善于探究學習,敢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,學習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;樂于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;了解中國國情,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文化傳統(tǒng),逐步形成對國家、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,增強愛國主義情感;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,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(tài)度、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,樹立崇尚科學精神,堅定求真、求實和創(chuàng)新的科學態(tài)度;逐步形成開放的世界意識,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(qū)、各國、各民族的文化傳統(tǒng)。
必須重視鄉(xiāng)土歷史的教學,寓熱愛家鄉(xiāng)的教育于初中歷史教學之中。
一、課前準備
1.學習標準,通讀教材,了解學生。
每學期初,歷史教師應認真學習課程標準,通讀教材,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,把握教材各部分內容在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。
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想狀況,把握教學的起點。
2.制定學期教學計劃。
以課程標準、教學大綱為依據,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,制定學期教學計劃。
教學計劃包括:(1)學期教學總體目標;(2)學期教學總體設想、具體措施及學科活動計劃;(3)教材內容及學生情況簡析;(4)教學進度安排。
3.認真?zhèn)浜妹抗?jié)課。
(1)備教學目標。根據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,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,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;目標的陳述要規(guī)范,應立足予學生的學習與發(fā)展;目標的指向應是多元的,包括知識與能力、過程與方法、情感態(tài)度價值觀。
(2)備學生。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、原有的知識準備狀況,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,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全體學生的發(fā)展。
(3)備內容。分析本課內容在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,重視揭示知識結構,重視歷史事件之問、歷史現象之問的聯(lián)系,把握好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(lián)系以及與相關學科之間的聯(lián)系;要處理好教材的重點、難點,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。
(4)備過程。提倡教學方式的多樣化,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,精心設計教學活動;提倡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,充分開發(fā)和利用課程資源。努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,為學生的有效參與教學活動設計好人口,促進學生主動學習、探究學習、合作學習。
(5)備訓練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和訓練,強調訓練的針對性、有效性和發(fā)展性,難度要適中。
教師必須寫好每節(jié)課的教案。教案應寫明課題、教學目標、教學重點和難點、教學方法與手段、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板書設計等。教師備課一般應超前一周,從事歷史教學工作不滿三年的青年教師應寫詳案。
4.積極開展教研活動。
教研組應根據市教研室的工作計劃要求和學校的實際制訂工作計劃,按計劃開展教研活動,教研組活動至少每兩周開展一次;要切實開展好備課組的備課活動;教師應積極參加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一r
動。
二、課堂教學
1.課堂教學應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活動,教學目標應兼及知識與能力、過程與方法、情感態(tài)度價值觀。
2.教學內容要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(tǒng)一、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(tǒng)一,要注意聯(lián)系社會生活實際。教學內容的處理要突出重點,要揭示知識之間的聯(lián)系,要使歷史知識結構化,以利于學生的掌握。
3.教學過程的展開要從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(fā),注重激發(fā)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;創(chuàng)設情景,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,主動建構知識,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。
4.課堂提問要注意問題的思考價值,啟發(fā)學生的思維活動;要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;要引導學生對難點問題進行探究性的學習,培養(yǎng)學生的探究意識、合作精神和創(chuàng)新精神。
5.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訓練,每節(jié)課都要有適量的訓練;訓練講究科學性、針對性,要及時反饋與評價。
6.教師上課時,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,語言表達準確精練;教態(tài)親切自然;板書能反映教材內容的知識結構,設計合理;各教學環(huán)節(jié)銜接過渡自然流暢。
7.歷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,適時適度地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,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。
三、課后教學活動
1.課后歷史作業(yè)適量,注重實效;認真批改作業(yè),及時反饋。
2.制訂計劃,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,以拓寬學生歷史學習的視野,把握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(lián)系。
3.提倡教師寫教后記,進行教學反思。針對自己的教學實際,歷史教師每學期寫一篇教學經驗總結或教學論文,每月寫一篇典型案例分析。
四、評價與測試
1.運用多種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,將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結合起來,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,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(fā)展為目標。
2.測試要以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為依據,根據考試的性質進行命題。測試題的難度適當,不出偏題怪題。既要考察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,又要考察學生的能力水平。
3.合理安排測試的次數,對每次測試的試卷,教師都要認真評閱,及時分析講評;對測試結果要進行科學的評價,并制定相應的改進教學的措施。